查看奶牛的饲草料是马佳军的日常工作。
人物档案
28岁的马佳军是“牛二代”,更是一名“新农人”。他的父亲马兴云创办了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,2021年,马佳军从父亲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,秉持科学养殖理念,全力守护黄金奶源地的牛奶品质。
创业故事
“我养牛30多年,凭借的是经验与诚信。如今的年轻人养牛,靠的是科学与不断探索。” 马兴云对儿子马佳军的评价,寥寥数语,却深刻折射出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深刻转变。
马兴云出生于灵武市郝家桥镇沙江村。1993年,他从养两头奶牛起步,一路拼搏,发展到如今拥有3万多头牛的规模,创办了5家牧场,并带动周边村民投身奶牛养殖,成为产业工人,助力当地奶产业发展。
4年前,马兴云逐渐退居幕后,将产业交给马佳军打理。马佳军从小跟随父亲喂牛,对奶牛有着深厚的情感。上大学时,尽管有机会出国深造,但他看到家乡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,毅然选择就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动物营养专业,决心用专业知识助力奶产业发展。
如今,马佳军每天早晨到公司后的第一件事,便是巡视牛场。从牛舍到青贮存放区、日粮加工区,再到挤奶区、牛犊岛,他一路走一路看,将所见细节记在心里,发现问题便及时与各负责人沟通解决。两天巡完5家牧场,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常规工作任务。
然而,马佳军接管牧场的这几年并非一帆风顺。2022年下半年起,奶产业受外界因素冲击较大,行业开始逐步下滑。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,能扛住这样的风险吗?这个疑问,不仅来自企业职工,也来自马佳军内心深处。
马佳军深感庆幸,父亲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与支持;而身边一支值得信赖的科研团队,又为他在科学养牛的道路上点亮了前行的明灯。正是这份来自家人与团队的双重支持,让马佳军在“掌握奶牛育种种业主动权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”的道路上信念愈发坚定。
“2022年11月8日,宁夏首个性控胚胎‘试管奶牛’诞生;2023年1月2日,宁夏第一头体细胞克隆奶牛问世。这两件大事,不仅是宁夏奶牛养殖业的里程碑,更为马佳军在行业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注入了强大信心。”马佳军表示,尽管科学养牛之路布满荆棘,需要一次次失败和一步步探索,但只要最终结果是好的,一切付出都值得。
目前,在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及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,首批胚胎牛已经当了“妈妈”。“鉴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,公司计划从今年开始批量生产胚胎,除了自用之外,还希望通过胚胎技术培育出更多高产且长寿的奶牛。”马佳军说。
马佳军深知欲握玫瑰必承其痛的道理。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,他虽然作出了减员、缩减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工资的艰难决定,但从2024年年底开始,他不仅为在职员工涨了工资,召回了以前辞退的人员,还将录用工人的年龄上限从50岁提高至60岁。
为回馈家乡,马佳军与沙江村达成村企共建协议,吸纳村里剩余劳动力。“以前四处奔波找工作,现在在家门口成了产业工人,企业不仅缴纳养老保险,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的工资,还学到养牛技术,挺知足。”47岁的马保林成为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一员后,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。
“我们将持续提升科学养牛技术,除了发展奶牛产业外,还会尝试肉牛养殖,培育优质肉牛品种,延伸产业链条。同时,帮助乡亲们提高养殖技术,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。”马佳军说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黄英 文/图)
点睛之句
作为“新农人”,我们不仅要敢闯敢干,更要善于创新,饮水思源,回报桑梓。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投身“三农”领域,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。
乡亲们说
牧场“赶牛人”马保林:年轻人也能有大作为。马佳军作为灵武市“新农人”的代表,不仅具有行业远见,更有乡村情怀。他在先富起来的同时,积极推行“技术+帮扶”模式,带动大家一起富裕,值得大家信赖。